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種種可能

七月底至八月中到了雲南西藏一趟,走的是公路,先乘大巴或中巴由昆明一站一站到香格里拉,然後再包車到拉薩。是次西藏之旅,最特別的是在途中遇上各式各樣有趣的人,貼欄題的是,很多都比我年紀輕,不得不承認自己老了,在旅人的行列。
說有趣是因為他們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跑到西藏,坐飛機、坐數十小時火車、打順風車、騎數十天單車,甚至徙.步! 這叫坐四驅車在沙石泥路上顛簸了四整天的我,也不好意思喊辛苦了。從前以為用這些方法的是少數,怎知沿路上見到單車不上千也有好幾百台,坐順風車的也不難在住宿的地方遇到。
他們會談周邊的地方哪裏值得去向哪裏不值,教你混入藏民堆中逃景點的門票,在哪裏截順風車比較容易,哪路綫太冷不可能徙步走,買不到火車票不妨到退票的窗口去問。
我沒資格也無意給予他們生活或人生路上的種種指引,但在這裏相遇,我們將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拋開,如此平等,他們教會我的,並不是有用沒用的內地旅行攻略,而是讓我看到旅行以至生命的種種可能。
[ 2011.08.29《S-file暑期版》遊記三]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旅行路上

怎樣才算旅行?旅行在英語中可以說成”travel”或”tour”,旅者,又可以分成旅人(traveller)或遊客(tourist)。這次在台灣單車旅行,才認真思考到”travel”對於旅行的意義。現在的旅遊即使不是旅行團,大部分還是以點對點的形式進行,大多是想好要到那些地方看甚麼,然後,才思考用甚麼交通工具將之連起來,而考慮的都不離時間、舒適度、方便度、價錢。很少人會將坐火車坐飛機坐巴士視之為旅行的一部分,上車便睡,頂多間或醒來看看風景。其實車程/航程才讓人確切感覺到各地的距離,而不是像叮噹的隨意門,打開便是另一個世界。
最近單車遊台,選擇以單車作為連綫的交通工具,誠然不是每程都有趣,有辛苦得想死的時候,也因為騎車需時太長,要犧牲觀光遊覽的時間,但單車旅行並沒有固定的目的地,每一刻也在路上,會有被逼或選擇停下的時候,看看一些你不曾預計期待的人地事物。
環台全程千二公里,有人四天三夜挑戰,有人一個月騎騎停停,有人只選一部分騎,有人夾雜其他交通工具,方式千變萬化,但都將旅行回歸到旅程本身。
[ 2011.08.17《S-file暑期版》遊記二]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空白京都

對京都的印象,的確是一片空白。
京都著名的首數寺院庭園,跟內地相比, 京都庭園少花少曲折,但你說它如西方宮廷花園般宏偉直白,亦不然。京都的優勝之處就在空、就在白,空白卻要刻意經營。木走廊、大小石塊、青苔、遠處的寺、 圍牆全是畫框點綴,為了騰出空間留下細砂所成的一片白。偏打理這片細砂卻不比種花草少工夫,要人定時梳耙出各種整齊的紋理。這種庭園叫枯山水。
枯山水中,白砂代表流水,又代表無垠天地,而中間的石塊則代表寄存於天地間的島嶼、動物等萬象變化。不難看出枯山水受佛家思想和中國山水畫影響,但它的「留白」看來比山水畫的更震撼,而且禪味無窮。中外庭園奢華巧緻應有盡有,唯一片清心難求。
[ 2011.07.20《S-file暑期版》遊記一]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可惜我不在場.

當我腦中還是王菲王菲的時候,今天又由天堂掉回地獄。
好像每一次醒來,世界都比睡前陌生一點,陌生在於荒謬,和人對荒謬的漠然.
或許正如王菲唱時的意象:世界正在急速崩壞瓦解...即使大家察覺不到.
昨晚還誇口說甚麼"還有甚麼值得歇斯底里",我知道一百年後世界沒有我,但真的由得它去嗎?
可惜這次不在場,我寧願親眼去見證,總好過打開報紙電視去指點。
當你每天為工作家庭疲於奔命的時候,又有否想過每一個人,即使在你眼中如何無聊激進愚蠢的,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負擔?何必急於劃清界線、置身事外?
我一向極討厭標籤,也大概横看豎看都算不上激進,但我很清楚我自己是誰,自己的位置,不用傳媒或政府去告訴我,我是甚麼人,應做甚麼,我也不怕被抹黑。
還有,我從不為自己、身為香港、八十後而恥。
-
[現場]
還好,那一夜,我在場
雙眼看到衝突爆發的瞬間
同時目睹漫長的蘊釀和對峙
日後讀到概括的數字前
先閱過一張張臉 或憤怒 或惘然出神
雙耳聽到無數惡言
也聽到更多歌聲 縱忘詞走調

總是不在場的人比在場的多
總是不在場的眼睛監視在場的眼睛
總是不在場的嘴巴議論在場的嘴巴

我情願 誰不比誰有權
去說真實
誰不比誰有權去說 公義
無關地位或所佔篇幅
甚至無分在場或否

評價和記載總不屬我們
總屬於旁人

但這夜 淚流一面是我的
煙干擾了呼吸是我的
捏著糧米的手是我的
掙扎所得的傷痕是我的

爭辯就留給明天
反正明天審判今天
後天又審判明天的審判

明天我們就各歸各位
霧燈再去染黃冷清的廣場

石階上坐著另一個民族
他又把不相信的理論塞進論文
他跟客戶討價還價時有所隱瞞
他在記招上提問咄咄逼人
他被醉駕者掌摑後反應生硬

生活繼續把人侵蝕
先交出良心或是先吃掉肉身
其實都不痛了
葉子早掉光
能記起的 都不最痛
其實都不怕了 天已黑盡
能退縮都不可怕
何必先有立場才辯對錯
何必早有結局還繼續演
別怪在場的腦袋不一致
怎可能一致
沒有一雙眼睛可替代其他
沒有一張嘴巴可代表其他

這裡一雙眼一張嘴又如何跟你述說
嗯。可惜你不在場
/116hk
(原載於《衛生紙詩刊 9: 自由時代》)

-
對不起,又話太多了.
大概"還是未相信事情真相 想身邊的你看到似雪的晩上 像日的月亮"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美食之死

傳統美食之味,除了會失傳、被遺忘或被貴租逼至消聲匿跡外,其實也會因為太受歡迎太出名而變質。比如由人手製變為機器製,比如由老店變為連鎖店。

記得年前澳門一家傳統小店貼出告示說要休業幾天,內容就是說因為傳媒報道後聞名而至的人太多,弄得全店上下應付不了,操勞過度又得失了老顧客,於是決定要休業幾天,稍事休息。言下之意,叫大家不要再「打攪」,的確,人潮易來易去,如果為了一時多了客人便沾沾自喜,想着擴充,連食物質素也下降了,最後可能熱潮退了,人客少了支持不住,老顧客又因人多了已不再光顧。小記倒十分佩服這店的態度和智慧。

在「開飯喇」看食評,有時會覺得大家過於苛刻,小小一間舖做你幾十蚊生意,又嫌別人慢,又拿來跟這裏那裏比。在這些打星排名的文化下,我們的標準和要求竟反過來變得愈來愈單一,如果要全部又快又便宜又「件件一樣大」,那不是連鎖快餐嗎?又怎能再怪食店變得沒有風味沒有特色?

所以我說,有時Openrice和米芝蓮也很邪惡!
[ 2011.01.24《通識大全》]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記者走了,我們才知道真相...

記得有次跟朋友爭論某件新聞,說了句「你不能只看了一份報紙一篇報導就當成事實之全部」,朋友即回駁,「身為一個普通人,一天哪能看上幾份報紙?」對,那是十分實際的問題,畢竟大家不是為了讀報而活的。那麼我們如何多了解新聞一點呢?
--
近期發現,除了讀報,旁敲側擊地看博客也有效。(當然不是近期啦,工作需要才寫近期 ;p)元旦離開電視台新聞部的記者柳俊江便發表了博文,感慨新聞工作的限制、不被重視和易被取代。隨後已重返校園深造的新聞工作者區家麟也選文回應,批評業界的懶惰和公式化,連一些不具新聞價值的話題,也被多番報道,只因「易做」。其實多年前紙媒的資深記者陳曉蕾已訴說過每個傳媒機構都各有立場及所限,更搜集了實例。

無獨有偶,去年年底台灣的一名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便寫了一篇離職宣言,痛斥業配新聞(即俾錢或好處叫報紙寫對某機構有利的新聞,內容可以是事實)蠶食業界,連政府也「買新聞」,於是他決心要做有關台灣業配新聞的報道及研究,還幽默地把博客易名為《【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幾個博客,幾乎己涵蓋了新聞媒體所面臨的重大危機,絕不止於新聞自由。

自從互聯網開始普及,你不難在網絡的討論區看到大家在轉載新聞時,加上自己對媒體的評價,其實記者之間也因網絡已多了討論。去年反高鐵事件就曾因一篇記者的facebook的文章,引起了新聞業(尤其前線)工作者之間一連串的爭論,一時間,公開或匿名的文章不絕,也延伸帶出很多深入的討論,如記者的參與程度和客觀性、前線記者與總編之矛盾。這種現象,該不是從前容易見到的。

正如開章所問,同學不是立志要入新聞界的話,為甚麼要知道這些?其實正正是普通人,一天無法看上幾份報紙才有此需要,如果能把背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讀起新聞來一方面較有警覺,一方面有懷疑或想知道進一步的資料時,也知道從何入手,這不但是真正的獨立思考、資訊氾濫年代的生存之道,也能發揮大眾讀者監管傳媒的力量。
[ 2011.01.19《通識大全》]

參考網址
柳俊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28e260100nvtu.html

區家麟的博客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5.html

陳曉蕾:採訪背後
http://leila13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ArticleListing&postCategoryId=68329

黄哲斌: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台灣)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朱淑娟: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台灣)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
後:完全係搵機會寫我想寫的,通常去到呢D,就會幾踩界下。(大稿唔敢咁明目張膽,最多偷偷地SIP D)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電腦教我們的語言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自然滲入了我們的語言。自從有了八達通,我們便多了「o都」這個動詞,想一想,其實在「o都」之前,也有「碌(卡)」和「簽(卡)」,都頗傳神。

在電腦世界中,有不少借用舊詞或跟舊詞相撞的情況,現在我們卻熟悉新義多於舊義,現在說「上網」,大家不會先想到網球吧?(這可是當年電視劇的爛gag!)朋友跟你說:「那份文件放在桌面」,究竟是說電腦檔還是一張張的文件?如果說:「他十分喜歡蘋果的」,究竟是指吃的蘋果,還是蘋果電腦?最近看到一個BBC的短劇,便用了這種雙關意來開玩笑。

除了借用詞外,對文字的認知,也有改變。先不說火星文,或表情符號,對於(用倉頡)打字多過寫字的新一代來說,「字」與其說是「丶冖了一」倒不如說是「十弓木」?

電腦專家一直努力「教」科技能學人類的語言(例如手寫板、辨聲),為求令其更「user-friendly」,另一方面,人類的語言也受科技影響,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My Blackberry is not work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sPGePuyR-E&feature=player_embedded

[ 2011.01.03《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