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誰比誰有權去說

[轉貼] 鴻鴻《拿起杯子的時候》 ──為劉曉波而作

不行動根本不可能有自由。
──約翰‧伯格


就像杯子被它燃燒的形狀所決定
冰塊被它封藏的溫度所決定
橄欖樹被陽光風雨所決定
鮭魚被回家的方向所決定

我知道人生來不自由

我被飢餓決定覓食
我被痛苦決定拒絕進食
我被羅曼史小說決定要尋求真愛
我被身份證決定何時可以合法做愛騎車投票(不過要戴安全帽)

可是至少

我可以決定吃美國牛肉或生機素食
我可以決定穿綠穿藍或穿滿身的刺
我可以決定一生尋求幾次真愛
我可以把我不自由這件事大聲幹出來

然而有些人

有些人因為呼喊自由而被囚禁
有些人因為呼喊自由而無故失蹤
有些人因為呼喊自由被逐出家園
有些人因為被摀住了嘴,而需要別人為他們呼喊自由

親愛的

在你拿起杯子、攪動冰塊的時候
在你撐起傘遮檔風雨或陽光的時候
在你走進家門、窩在沙發裡進食的時候
在你握著真愛的手的時候
(轉自鴻鴻部落格)
-
詩鴻鴻這次寫得不特別好,卻已夠動人。
或近來高鐵事件爭議還很多,對這事我實在想不出任何爭議,可能就因此而顯得過於安靜。
請不要忘記,在我們爭論的時候,卻有人為我們說話的自由而失去自由。

>如果你還不知道(又懶)
連結:
我的自辯——劉曉波
維基: 零八憲章(背景)
零八憲章(全文)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不談高鐵‧不談80後

近期傳媒的新寵,大概就是80後這群青年。雖然有個「80後反高鐵」的群組(由Facebook走到立會門外),但80後是否一定反高鐵?反高鐵的又是否一定80後?因為這次事而衍生對80後的一大堆評價又是能用於每一個80後身上?相信同學很快便答得出來,心水清的同學更會提出,對任何分類或群體的評價,都不可能絕對套用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只要是普遍現象便有它的價值。

沒錯,即使認識不少80後,筆者也無意及無資格說,80後究竟是反高鐵的多,還是支持高鐵的多。倒想說說傳媒及大眾一天到晚說80後這樣,80後那樣,會令80後以為自己真的因為生於同一代便是一個群體,便應該有某些表現或因此而有某些遭遇,例如,「上唔到位」、「重精神價值多於經濟價值」。情況等同有老師說了一句F.4的學生真壞,如果你是F.4的學生,可能就會立即反對,甚至因此而表現得頑皮一點去「反抗」,後者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即有人將一群體與某些屬性連繫起來,該群體中的人,就會不自覺地「履行」那些「任務」。標籤就是有這種分不清因果的弔詭。

相信很快便會有人對90後說三道四了,下次聽到別人談論90後的時候,不妨先停下來想想,何必急於將自己代入他們口中的「90後」?
[ 2010.01.18《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