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美食之死

傳統美食之味,除了會失傳、被遺忘或被貴租逼至消聲匿跡外,其實也會因為太受歡迎太出名而變質。比如由人手製變為機器製,比如由老店變為連鎖店。

記得年前澳門一家傳統小店貼出告示說要休業幾天,內容就是說因為傳媒報道後聞名而至的人太多,弄得全店上下應付不了,操勞過度又得失了老顧客,於是決定要休業幾天,稍事休息。言下之意,叫大家不要再「打攪」,的確,人潮易來易去,如果為了一時多了客人便沾沾自喜,想着擴充,連食物質素也下降了,最後可能熱潮退了,人客少了支持不住,老顧客又因人多了已不再光顧。小記倒十分佩服這店的態度和智慧。

在「開飯喇」看食評,有時會覺得大家過於苛刻,小小一間舖做你幾十蚊生意,又嫌別人慢,又拿來跟這裏那裏比。在這些打星排名的文化下,我們的標準和要求竟反過來變得愈來愈單一,如果要全部又快又便宜又「件件一樣大」,那不是連鎖快餐嗎?又怎能再怪食店變得沒有風味沒有特色?

所以我說,有時Openrice和米芝蓮也很邪惡!
[ 2011.01.24《通識大全》]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記者走了,我們才知道真相...

記得有次跟朋友爭論某件新聞,說了句「你不能只看了一份報紙一篇報導就當成事實之全部」,朋友即回駁,「身為一個普通人,一天哪能看上幾份報紙?」對,那是十分實際的問題,畢竟大家不是為了讀報而活的。那麼我們如何多了解新聞一點呢?
--
近期發現,除了讀報,旁敲側擊地看博客也有效。(當然不是近期啦,工作需要才寫近期 ;p)元旦離開電視台新聞部的記者柳俊江便發表了博文,感慨新聞工作的限制、不被重視和易被取代。隨後已重返校園深造的新聞工作者區家麟也選文回應,批評業界的懶惰和公式化,連一些不具新聞價值的話題,也被多番報道,只因「易做」。其實多年前紙媒的資深記者陳曉蕾已訴說過每個傳媒機構都各有立場及所限,更搜集了實例。

無獨有偶,去年年底台灣的一名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便寫了一篇離職宣言,痛斥業配新聞(即俾錢或好處叫報紙寫對某機構有利的新聞,內容可以是事實)蠶食業界,連政府也「買新聞」,於是他決心要做有關台灣業配新聞的報道及研究,還幽默地把博客易名為《【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幾個博客,幾乎己涵蓋了新聞媒體所面臨的重大危機,絕不止於新聞自由。

自從互聯網開始普及,你不難在網絡的討論區看到大家在轉載新聞時,加上自己對媒體的評價,其實記者之間也因網絡已多了討論。去年反高鐵事件就曾因一篇記者的facebook的文章,引起了新聞業(尤其前線)工作者之間一連串的爭論,一時間,公開或匿名的文章不絕,也延伸帶出很多深入的討論,如記者的參與程度和客觀性、前線記者與總編之矛盾。這種現象,該不是從前容易見到的。

正如開章所問,同學不是立志要入新聞界的話,為甚麼要知道這些?其實正正是普通人,一天無法看上幾份報紙才有此需要,如果能把背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讀起新聞來一方面較有警覺,一方面有懷疑或想知道進一步的資料時,也知道從何入手,這不但是真正的獨立思考、資訊氾濫年代的生存之道,也能發揮大眾讀者監管傳媒的力量。
[ 2011.01.19《通識大全》]

參考網址
柳俊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28e260100nvtu.html

區家麟的博客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5.html

陳曉蕾:採訪背後
http://leila13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ArticleListing&postCategoryId=68329

黄哲斌: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台灣)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朱淑娟: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台灣)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
後:完全係搵機會寫我想寫的,通常去到呢D,就會幾踩界下。(大稿唔敢咁明目張膽,最多偷偷地SIP D)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電腦教我們的語言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自然滲入了我們的語言。自從有了八達通,我們便多了「o都」這個動詞,想一想,其實在「o都」之前,也有「碌(卡)」和「簽(卡)」,都頗傳神。

在電腦世界中,有不少借用舊詞或跟舊詞相撞的情況,現在我們卻熟悉新義多於舊義,現在說「上網」,大家不會先想到網球吧?(這可是當年電視劇的爛gag!)朋友跟你說:「那份文件放在桌面」,究竟是說電腦檔還是一張張的文件?如果說:「他十分喜歡蘋果的」,究竟是指吃的蘋果,還是蘋果電腦?最近看到一個BBC的短劇,便用了這種雙關意來開玩笑。

除了借用詞外,對文字的認知,也有改變。先不說火星文,或表情符號,對於(用倉頡)打字多過寫字的新一代來說,「字」與其說是「丶冖了一」倒不如說是「十弓木」?

電腦專家一直努力「教」科技能學人類的語言(例如手寫板、辨聲),為求令其更「user-friendly」,另一方面,人類的語言也受科技影響,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My Blackberry is not work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sPGePuyR-E&feature=player_embedded

[ 2011.01.03《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