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讀者的責任

商台的政治廣告引發爭論,可是在廣告以外,我們每天讀著、聽著、看著的新聞,其實都不是想像中「中立」,傳媒取材及報道手法,大大影響了讀者觀感。身為一個讀者,又有何方法跳出框框去理解多一點?

或先看看可能左右傳媒立場的因素:

預設立場:記者或編輯個人自有其政治、宗教信仰等取向,很易形成所謂預設立場,專業新聞從業員當然要盡量中立,但人畢竟很難完全擺脫個人觀點。

政治勢力:報道敏感話題時,可能會受到某些壓力,如內地會出現對於某些新聞「低調處理」的情況。

商業利益:現時傳媒主要的收入來源大多來自廣告,因此,公司會否在某台或某報的「商業考慮」,直接影響媒體的收入甚至生存。例如:某地產商在某報大肆報道旗下物業的負面新聞後,抽起所有樓盤廣告。(這是真事。)

讀者口味:即使媒體的收入來源非直接來自讀者或觀眾,但廣告的價值和數量卻依靠銷量或收視率,因此媒體總要報道一些認為讀者有興趣(更重要的是會購買、收看)的話題。

自我審查:其原因可以來自政治或商業因素,但不同在於,那些壓力未見,傳媒已先自我棄權,將敏感話題抽起或輕描淡寫。

成熟而具監察能力的傳媒,在公民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身為公民,也有責任去認識、了解及監察傳媒的運作。這是個漫長過程,同學不妨從讀新聞學起吧。
[ 2010.05.19《通識大全》]

後:呢篇係出了爛政改廣告後寫的。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如果你還想多思考一次…(在5.16以前)

從來知道說服人改變主意很難。政治和宗教辯論多傷和氣,通常爭論一兩句,便收口,不過還是會問問對方原因,而有一些話於我而言,還是忍不住要說,不說,我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其他人。

政府為甚麼要千方百計阻止我們投票?那不正正代表它有一點用處嗎?它明明舉辦了補選,卻又偏把橫額貼在沒人見到的地方[1];將選舉通知書遲遲才寄上[2];將海報的呼籲字句刪去、顏色較暗(顏色暗示呀)[3];補選前兩晚十點半,以特首名義發聲明,說團隊每人都不會投票。(這個決定,可以叫「個人」決定?)

他們一向如此,一邊說歡迎市民表達意見,一邊鬼鬼崇祟做咨詢,被人揭發又指反對的人搞事。(那麼大家可以表達的, 就只有贊成?好像人大拍掌同意一樣?)一邊說會聽取民意,但從不會就此改變。你還感覺不到嗎?香港人擁有的言論自由,只限於動不了政府分毫的自由。
不是要說香港的所有問題也歸咎於現時政府,但的確,即使市民察覺問題,卻從不能左右政府的決定,那還不夠嗎?

我不能向你證明公投五子的人格。但如果你質疑議員是否做Show,至少,他們要給你Show,他們滿口仁義道德,至少那些仁義道德你不能否定,而特首、功能組別議員卻可以連Show也不用做給你看,滿口逆非成是的歪理。
你可以說我記仇小器,但我還記得去年這時特首說經濟發展得很好便不追究以前(六四)的事,前幾天陳生(雖然他是直選的)說六七暴動中死的不止林彬一人[4],還有張宇人說最低工資可訂於二十蚊或更低……
你指責社民連在議會中掟蕉講粗口、泛民拉布、公社兩黨五區請辭破壞議會文化、玩弄規則。(我沒說我絕對認同)但究竟何者較醜惡?
政府最近推出的樓市措施,除了回應早前的怨氣外,個人覺得很有在公投前安撫市民的嫌疑。(如果沒有反高鐵、不搞公投,政府會同時地推出同樣措施嗎?)

西方社會未必圓滿,但至少他們有去共同改變和共同決定的可能,我們呢?由殖民地到特區,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甚麼是民主。或因為我們沒有真正體驗過,他們就總是拿些假貨來充當,就像一個從沒有吃過蘋果的人,有天別人拿著梨來告訴你這是蘋果。(基本法明明寫蘋果,你俾個梨我,仲話呢個先係真o既蘋果喎。) 如果你真的滿足於港式普選、港式自由、港式民主。那麼就等下次他們口中「正當」的選舉時才投票吧。

如果你還是決定不投票,不要緊,最怕你不思考、不關心而已。千方百計要你不思考不關心的從來都是獨裁政府。
正如我並不以為在此寫幾句,便可以說服多一個半個人投票。我並不天真的以為明天投票了,功能組別會即刻消失,香港未來一定有民主,一切都會解決,歷史告訴我們,所有行動的結果都不是即時的。我們不過是為民主的花澆澆水而已,何時開,沒有人知道。當下,我只想努力維護我們僅有、追求我們應有的,我只是單純地選擇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我只是還不想放棄。

[1]: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171993&id=572574933&ref=mf#!/photo.php?pid=4118121&id=572574933
[2]: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14048018635632&ref=search&sid=505533624.4058709003..1
[3]: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pid=4303277&id=599616552
[4]: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12/4/hyqp.html
[5]宣傳片(應很多人也看過了的)
不不投票的理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C_63bsrMEE1
功能組別的邪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RdVQgnVzlE

ps:[回應浪費公帑之說] 已經解釋過N次,1.5億好似好多,但其實都係一人廿幾蚊,但如果表態,令政府有所顧忌,甚至更快取消功能組別的話,我們將來可以省下更多。(政府又話計劃申請亞運,預算300億,你點睇?不過都唔洗點睇,到時佢要搞,又會話係主流民意,你反對,你就係非主流。)
你可以話公社兩黨一意孤行,其實無乜人覺得想表達意見。但搞了投票,要大家不要去投票,那究竟是誰比較浪費公帑?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消費前傳

今期封面專題談微博,跟其他新媒體一樣,相信微博很快會甚至已經變為不同群體、組織的角力場地。不同於傳統媒體廣告需要大量資金,報道篇幅大小靠事件的震撼程度,微博有點像口耳相傳,靠人脈、靠各人的關注度,倒在主流聲音的鋪天蓋地下,闢出另一條路。

今次想跟大家介紹的網站“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便是從另一個微博Buzz得知,這個計畫是希望改變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從而達至更環保及人道的模式。網站設置不少教學資源,其中最有趣的是幾套動畫,分別討論不同的生產及消費問題。

“The Story of Stuff”介紹了現代整個消費品背後的生產和牽連,當中提到不少重要且被忽略的問題,例如,我們以為購買產品後只要回收便大大解決了廢物的問題,但其實生產過程製造的垃圾往往是交到我們手上的貨品好幾倍,而且同時會涉及能源消耗、有害物質排放及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剝削問題。媒體的廣告,甚至政府也不斷提倡我們消費,包括去購買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令我們的身分由「人」、「公民」變為了消費者,彷彿「消費者」才對社會、地球有貢獻。同學是否覺得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妥?如果盲目消費引起這麼多問題,為甚麼政府又那麼鼓勵我們消費?答案,你或者可以在動畫短片中找到。
[ 2010.05.03《通識大全》]

後:其實呢篇文想話俾d學生(及其他人)知的係得上面兩點,明知佢地好少會走去找個網頁出黎睇,但要在本野中找篇幅寫,唯有找找藉口,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