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人以群(組)分

相信上網已是同學每天不可缺的活動,你花最多時間在哪些「地方」?是跟朋友即時通訊(msn、fb或Gtalk)聊天,或是玩在線遊戲?還是長駐討論區或Facebook群組,談動漫、新近的電視節目、攝影,甚至是公開試貼士?

在現實中,人經常因為有相同的興趣而成為好友,不過無奈,你的圈子中,可能未必容易找到知音,如你特別迷某作家、某個日本歌手,或喜歡研究星座、做小手工,卻偏偏找不到人跟你談。

在互聯網上,你找到知音的機會卻大得多,只要找找有沒有相關的網頁、新聞組或討論區,便不難發現早已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比從前自己要到處打聽、找書,現在發展一樣興趣其實快捷得多,只要找對地方,窩個一個半月,便可「速成」。

認識多了「同類」,卻易令人有種錯覺,以為一些小眾玩意很平常。一些背景、意見相近的人聚集討論得多,會誤以為這種意見是主流,甚至集非成是。這跟現實倒沒兩樣,例如喜歡看戲的,常在電影院踫面;熱愛籃球的,總在籃球場流連,只是你出沒的地方不同了,而非世界突然多了同道人。

其實對於興趣有一份專注也沒甚麼不好,只要記住,抽一點點時間看些截然不同的地方,自然會對其他人多點了解和體諒,目光也不會變狹隘,或許能從中發現新世界。
[ 2009.12.14《通識大全》]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是他們狡猾,還是我們貪心?

「我唔係無試過,我試過安分守己,日搏夜搏賺佢嗰(o個)一萬幾千,我試過,……你出去問吓人,是旦問一個人,問吓佢地需要啲乜野,佢哋o既答案好簡單,只係想要一間好普通好普通o既樓,點解佢哋要用成世人o既時間供一層樓呀?」
近來《創世紀》許文彪的對白不絕於耳,片段能夠在短時間在Facebook上廣傳、被刪、再傳,相信這些話真的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

的確,這段對白說出了很重要的兩點,第一,香港人供樓佔收入比例高且年期長,大家戲稱這種情況為「替銀行及地產商打工」;第二,很多香港人其實只求一室普通的安身之所,而非甚麼「名」、「豪」、「皇」,但沒有,也只有連那些虛榮一同買下。

這幾天,讀到幾位專欄作者的文章,提到其實香港人若只求安居,大可只租樓,未必要執著於買樓置業。買樓本身多多少少有點投資心態,投資也沒有必賺的,就如前幾年出現的「負資產」。但究竟甚麼令我們根深柢固地覺得,彷彿一世人始終也要有一層樓?(是怕樓租貴得付不起?是怕老來無依?)難道又是地產商下的毒?若果,新一代香港人真的都不買樓,香港又會變得怎樣呢?……想像不到。這時,身後的電腦又響起許文彪的怒吼:「呢個世界公平咩?」
[ 2009.11.04《通識大全》]

後:主文從宏觀角度正正經經分析了高樓價的因果及未來之害等,這篇編輯室熱話(閒話)則寫了身邊可見的微觀現象和思考,(身為一個普通的香港人是怎樣想的?可以做甚麼?)篇文無乜特別,大概是同輩人皆見,不過,難得我幾喜歡自己起條題。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資訊世界的musical chairs

今期封面專題談及全球化之下,對「文化多樣性」有甚麼影響,其實不必去到偏遠部落、弱勢民族,即使說說大家日常生活所接觸的資訊,或多或少,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究竟是否存在壟斷?

互聯網帶來的資訊流通,好像奪走了權威的光環,我們已不那麼相信報章電視,也整天懷疑政府或大企業的動機,猜度他們必有陰謀。權威好像都是邪惡的。只是……所謂的群眾又真的那麼「清白」嗎?

拿幾個被認為是群眾(或網民)力量、由下而上的網絡工具作例:Wikipedia、Youtube、Blog,當中又有幾多是真正的平等?相信大家也聽過大企業僱人改公司在Wikipedia的條目描述,也有扮業餘短片放在Youtube製造輿論作宣傳,更不要說付錢給有名的Blogger……

你有疑問或困難到網上找答案或意見,尤其在這資訊和選擇都氾濫的年頭,我們更加需要和落力去找明燈,除了信品牌外,就是信網上討論區的評價,但那些是否可以作準呢?第一,發表者只能根據個人經驗,而你不知道他的個人經驗有多有限;第二,那些發表者可能是僱回來的。

細想之下,在Openrice 寫食評,或Yahoo!電影寫影評的,究竟有多少是「普通人」?有時看到很精心製作的食評影評,都不禁生出一絲警覺。所謂的免費資訊,其實早跟廣告二字結下了不解緣。一家公司僱些人,要侵佔一個平台不太難,畢竟,一般網民,也只是兼職。

可怕的是,我們自以為在百花齊放的社會,其實,暗地裏還是掌握資源者去控制。先別絕望,互聯網好玩的地方是,總有脫綫的時候,例如多年前的巴士阿叔事件。噢,現在有人知道他在哪裏嗎?但這才是真正的公平,不是紅了以後,就可入主流,而是下一輪,大家還是要全起身再兜圈,再搶過!
[ 2009.09.28《通識大全》]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這房,你真的住得安樂嗎?

很少FORWARD 甚麼,我知道我長氣,如果嫌我長氣,希望大家也至少看看以下連結那段片。

朋友send來有線電視節目「樓盤傳真」的片段,說:「05:30開始看,廚房那部分,好陰質!」我疑惑,廚房可以怎樣陰質?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42732

看罷很不安樂,跟朋友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為甚麼可以把人收進櫃內?更可怕的是,你可以活活地看見他的被鋪和衣服,想像到人住在其中,淒涼非常。
「陰質」和「淒涼」,多久沒想起過的詞語!難道是回了要丫鬟睡柴房的古時?(電視劇內,這也是懲罰。)人家離鄉別井,到來打工,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你就忍心盡情剝削?

看完廚房那部分,由頭再看一次,看到那個平面圖和設計師解說,更氣憤。已不單是工人休息區的大小是否足夠的問題,而是整個設計可看出的心態。

為僱主者
屋主已徹底將他的家傭物化了!基本上,只當他是台洗衣機、洗碗碟機、吸塵機、電飯煲……N合一家具電器,不用的時候就接疊收進廚櫃內,越省空間越好,你看那張床多高!就是為了要下面放雜物,彷彿床上面沒有再弄兩層已該偷笑,裝個通風系統是恩典。還要弄得不顯眼,不要給親朋戚友看到,破壞了整間屋的Total Look!他究竟有沒有想過家傭是一個人,也有自我意識和感受?

屋的空間真的小得那樣可憐嗎?千方百計讓家看上去「闊落」了,卻只更顯小家。

為設計師者
(我好懷疑,他是否一個專業設計師)以我所知,設計是以人為本、為了解決問題,難道那個「人」字就只包括付鈔的人?不必考慮用者?千萬不要給他設計任何公眾地方、公司之類,他可能會設計張摺枱給員工,最好可以像「碌架床」,將工作間分上下兩層,將人也疊起來。

為傳媒者
那財經資訊台的主持、撰稿和編導真的麻木到這個地步嗎?我絕對明白大家工作量可能很大,又要日日趕著交貨「湊數」,但最低限度,工人房的那一部分也可剪去吧?不剪掉也不要用那麼「讚掦」的口吻去描述好嗎?他們在散播甚麼價值觀!看得人想去廣管局投訴他們散播不人道對待家傭的價值觀。(比起投訴甚麼Twins/ 欣宜上電視更恰當)

不要以「搵食」作理由。搵食唔係大晒!而且不要製造「不這樣做=餓死」的假象:
  1. 不做這一part 是否會被抄?或者你們有否爭取過?
  2. 炒了是否會沒飯吃?再找不到工作?
  3. 找不到工作,真的會餓死嗎?

還是大家打從心底裡真的覺得沒問題?設計師和屋主還自薦上電視!我實在不知怎樣畸形的社會會有這樣的節目。而且不少觀眾真的會覺得這種設計很實用很有參考價值。(看看下面的留言便知)難道這現象真的很普遍?

為人者
我知道,香港樓價貴,空間小,住在更糟環境的人也有,也並非要各家傭僱主提供跟主人房一樣大的地方給他們,但同樣作為一個人,是否至少該有對一個人的合理待遇?合理固然可用最少多少呎、是不是密封等標準去說,但說了又會變成最低工資的原理一樣(順帶一提, 我沒說我反對最低工資),反讓僱主理直氣壯地說「我跟足程序做,盡了人事」。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物化?

公道從來自在人心,不是嗎?

我不希望以刻薄易刻薄地扯些話來攻擊屋主。
但我相信豪裝不會令人住得安樂,安樂與否,同樣在於人心。